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带着“张杂谷”三次援非

    信息发布者:lmg003
    2019-04-25 20:26:57   转载

    内容来源:村网通北石塄站

    北石塄143328.png

    章彦俊,下花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推广研究员,“张杂谷”专家。2013年至2018年五年中,他两次援非,在非洲试验“张杂谷”面积达到4万余亩,产量大幅提升。今年4月12日,他第三次前往非洲,开启了为期三年的第三次援非之路。

      踏上第三次援非之路

      小型人力播种机、小米种子、小米育种材料、棉花种子、“张杂谷”种子……4月12日上午,章彦俊告别亲人,告别家乡,带着他心目中这些“宝贝”,踏上了第三次援非之路。

      “这是我第三次去援非了,最重要的是带好种子和设备,多帮助非洲人民种好‘张杂谷’,提高产量,改善生活。”在下花园火车站,章彦俊笑着说道。

      章彦俊是下花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推广研究员,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20多年。他说: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有可为,尤其是‘张杂谷’,从气候、土质等条件和特点来说,比较适合非洲种植。援非工作意义深远,我已经和这项工作结下不解之缘。”

      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,章彦俊第一次援非,在尼日利亚帮助推广种植“张杂谷”;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,章彦俊第二次援非,到埃塞俄比亚帮助种植推广“张杂谷”。

      在5年的援非工作中,章彦俊对当地的环境、气候、土壤、水资源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研究,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建起了“张杂谷”示范基地,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农业科研,使“张杂谷”种植面积累计达到了4万亩。

      今年,章彦俊第三次援非,到布基纳法索开展“张杂谷”的科研示范产业化工作。他说:“根据组织安排,我将从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进行为期三年的援非工作,主要任务是主持‘张杂谷’在布基纳法索的科研示范产业化工作。”

      经验丰富的“张杂谷”专家

      章彦俊今年53岁,土生土长的下花园区人,1987年毕业于原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,1997年到下花园区农委工作。

      他了解到下花园区属山区半山区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后,对谷子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他说:“农民只能靠种植、养殖维持生计,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不高,农民期盼耐旱耐瘠薄、高效稳产的农作物,从而获得丰收、增收。”

      农民们的期盼,章彦俊感到肩膀上的责任很重。2000年起,下花园区农业推广站与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开展了长期合作,每年扩大谷子种植面积,使先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先进生产力。

      2007年,武家庄村320亩“张杂谷”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,农民武尚金种植的“张杂谷5号”谷子创出了亩产810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,是传统谷子的2倍多。

      随着种植效益的不断提高,下花园区逐年扩大种植面积,使新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。2008年,下花园区“张杂谷”种植面积达到9800亩;2010年,达到2万亩;2011年,达到2.2万亩。

      到非洲推广“张杂谷”

      近年来,随着“张杂谷”获得国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肯定,向非洲推广“张杂谷”项目上升为国家计划,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市农科院从2008年开始派专家到尼日利亚等国试种“张杂谷”。

      2013年8月,章彦俊带着他心爱的“张杂谷”种子到达了非洲尼日利亚瓦瑞农场,开启了他推广“张杂谷”的非洲之旅。

      到达尼日利亚后,章彦俊和同事克服气候差异大、高原反应、食宿不便等困难,对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。

      章彦俊的主要工作是推广“张杂谷”优良品种,开展课堂培训和田间示范,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。

      “在尼日利亚,我每天早上都是五六点钟起床,到地里翻土、施肥、灌溉……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,每一天充实而忙碌,为以后‘张杂谷’的研究和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。”章彦俊说。

      在尼日利亚,一年可种植“张杂谷”2至3茬。章彦俊介绍:“白天,我一起床就到地里记录每株谷子的生长情况,生长高度,几片叶子,每片叶子的长度、宽度、花期;晚上,由于当地不通电、没网络,我就在农场短暂的自发电时间内研究白天的数据。”

      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3年底,章彦俊终于确立了两种比较适合当地生产的“张杂谷”品种,并将种植规模从2亩扩大到了5亩。现在“张杂谷”已经在尼日利亚实现了小范围推广。

      2017年3月,章彦俊到埃塞俄比亚推广和种植“张杂谷”。他采取套袋、请专人防护等措施防治鸟害。从试验示范到高产创建,再到较大面积示范推广,农场的员工们看到成熟的“张杂谷”后,陆续上门请教,章彦俊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了员工。农场周边的农民们也开始上门请教种植技术,索要种子,请章彦俊去帮忙播种。

      建起“张杂谷”

      示范田

      章彦俊从农业理念入手,让非洲当地人认识了现代农业,并手把手地教他们“张杂谷”的种植及管理。5年来,“张杂谷”产量大幅提升。

      5年间两次援非,章彦俊利用农闲时间到马里、乍得、肯尼亚、利比里亚、埃塞俄比亚等近10个非洲国家考察适宜“张杂谷”生长的环境,为推广和种植“张杂谷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      章彦俊刚去尼日利亚时因为人生地不熟,再加上语言不通,与当地人正常交流有些困难,后来渐渐习惯了。

      “刚刚踏入异国他乡时,一切都是未知,当地百姓的热情、朴实使我消除了对援非生活的担忧。有困难时,热情的当地人就会主动帮助我;身体不舒服时,附近的居民就会来看望我。我与尼日利亚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”说起在非洲的工作和生活,章彦俊的脸上都是喜悦。

      章彦俊通过努力,筛选出适合非洲种植的6个“张杂谷”品种,在他和当地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在异常干旱的环境中长出了“张杂谷”。

      在章彦俊和同事的努力下,2018年,在非洲建起了15万亩的“张杂谷”示范田,完成了25万公斤的“张杂谷”制种。

    章彦俊在尼日利亚察看谷子生长情况。

      妻子默默支持援非

      “在异国他乡工作,人生地不熟,要照顾好自己。你血压高,胃不好,记着吃药,放心工作,家里一切有我。”在火车即将开走的一瞬间,章彦俊的妻子宋一芳再三叮嘱他。

      宋一芳是下花园区后堡街小学的一名校医。她是个贤内助,十分理解丈夫,总是支持他干好工作,帮助当地的人民种好谷子,过上好日子。

      援非的5年,章彦俊每天坚持写日记、学英语,在他的日记里,有对远方妻儿的思念,但更多记录的是尼日利亚等地的气候、农作物长势和科研进展情况。

      “我只有干好工作,让‘张杂谷’在非洲高产、稳产,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,才是对妻子最好的回报。”章彦俊说,5年来,离妻别女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,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“张杂谷”的科研工作中,收获了谷子种植的科研成果。

      近年来,章彦俊先后获得“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”“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”“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”等荣誉称号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